学生思政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生工作 > 学生思政 > 正文

我和我的导师|山高人为峰,满园桃李红——陈刚教授

浏览: 编辑:学工组 来源: 时间:2022年04月07日 15:05

导师简介

陈刚,中共党员,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海洋学院副院长。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北斗资源环境应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,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勘测研究分会理事。研究方向为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、海洋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。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(其中SCI收录13篇),编写教材著作10余部,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。曾获优秀学务指导老师、优秀班主任、省级优秀共产党员、“荆楚好老师”等荣誉。

作者简介

饶炜博,湖北随州人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2020级研究生,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多源重力数据反演地球内部介质结构特征。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,曾获英才奖学金、一等学业奖学金、科技论文报告会校级三等奖、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、十佳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。

“青年不要怕吃苦,未来前程锦绣,机会与成绩等待着你们,此刻勤奋刻苦的经历所带来的,才是你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。” 求学地大八载,幸而得遇吾师——陈刚教授,如师如父,亦师亦友的陈老师,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技能,还用心栽培我们成长成才。

一座“引人入胜”的雄峰

“是那山谷的风,吹动了我们的红旗……”时光荏苒,转眼间我已在地大这片热土上生活了八个年头,而八年前与陈老师初识的记忆还历历在目。彼时陈刚老师担任着我的本科班主任,攀登高山、征途南极、探访深海,陈老师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引导着我们求知求学,他独具魅力的课堂教学也总是座无虚席。

“陈老师,我也很喜欢登山,我好想知道,征服一座座山峰的成就感是什么?”我说。那是我第一次与陈刚老师交流,旁边的同学也是一脸的期盼。那时的陈刚老师,正在积极备战珠峰测量的体力测试,他用亲身经历向学生诠释着什么是科学研究、什么叫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。

“登山是需要勇气与毅力的。”望着我们期盼的目光,陈老师语调平和的说,“当身边再也没有更高的地方,风也会变得静下来。但我更加关心的是,我们能否精确地测到各项数据!”我们每位测绘新生的神情都严肃紧张起来,这是测绘人的初心与责任。陈老师的眼里闪烁着光芒,他一直鼓励着我们立志科技报国,将个人前途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,这也是他从测绘到登山,勇攀珠峰挑战自身极限最重要的原因。

外人听到陈刚老师,都会联想到那座世界之巅——珠穆朗玛峰。2020年,陈刚老师作为登山测量队员直接参与珠峰高程复测和相关科研工作,、参与到“引人入胜”的世界第三极的“身高”揭秘工作。但是作为老师的学生,我们明白,陈老师的家国情怀,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,才是那座“引人入胜”的雄峰。

一位“立德树人”的榜样

2019年,我免试推荐到陈刚老师团队攻读研究生学位,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学习,也正是在不断熟悉的过程中,我越来越领略到陈老师为人师表、立德树人的“荆楚好教师”风采。

攻读研究生的第一年,我参与到“西部计划”志愿工作,山区支教的工作是枯燥且无味的,但因为山区学子的纯真目光,我们甘之如饴,我的导师——陈刚教授给予我巨大的精神支持,甚至还亲自前往山区进行科普和义捐。对待学生,陈老师向来是严肃且温情的,他用严肃负责的学风熏陶着我们,而在学术科研之外,陈刚老师表现的温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温暖,指引着我们如何去修身立德。

科研项目中前往山区调查洪涝灾害,陈老师走在队伍的前列,细心地向老乡了解情况;项目调研途径红色景区时,陈老师总是带着我们重温革命精神,体悟老区风采;在课余生活之中,陈老师总是乐于助人,温文尔雅……我们毕业的师兄们总是向我们传授他们的“经验知识”,“在陈刚老师手下学习,咱们除了要学习老师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,还必须需要学习陈老师那颗真诚待人、热情处事的赤子之心!”。确实如此!陈刚老师是传授给我们渊博知识的严师,是呵护我们茁壮成长的慈父,更是一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榜样!

提到陈刚老师的“赤子之心”,萦绕在我心头的总是这幅拍摄于十堰山区水文测量工作中的“渡河”画面。正值寒冬腊月,河床水位下跌,许多滚水坝体露出水面,测量需要渡河,正是陈老师不辞辛苦,带领我们用一块块石头垫起了我们过河的桥梁。“你看,我就说了吧,没有过不去的难关,这初春的河水温度,不比我们的靴鞋里暖和多了嘛?”陈老师直起腰,咧嘴一笑的神情,成了我们所有学子那个春天最温暖的阳光。

一盏“传道授业”的明灯

如果让我用一个凝结彼此记忆的物品来象征自己对恩师最深的印象,那一定是他办公室的那束醒目的灯光。朝八晚十,从工程楼到信工楼,再到如今的海洋学院办公室,陈老师总是工作得废寝忘食。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阶段,我曾无数次路过陈刚老师办公室楼下,“如果灯光不亮着,那老师就是在出差考察。”这句师门中的“经验”揭示了我这位勤奋刻苦的老师的工作日程。

在野外测量项目过程中的那些晚上,陈刚老师总是在一天的外业采集工作之余,还给我们几位研究生新生开经验总结会,讲到兴致高昂之时,我们回自己住处往往总是能达到“秉烛夜游”的效果。我们也时常会拿着自己的笔记本到老师的住处,针对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来和老师讨论,陈老师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流露出智慧的目光,让我们如同同龄人在一起“思维风暴”。无论是本科,还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,陈老师从来都是抱着“相互探讨,共同学习”的态度来和我们交流科学问题。这时的陈老师是一盏传授知识的明灯,明亮而不会炙热,持久而温馨。

如今,陈老师因为腰酸背痛,有时甚至会选择站着办公大半天,但他为我们传授知识,鱼渔并授的日子还一直持续着,这种坚韧而认真负责的求学态度,支持着我们在科研之旅中不断向前。

无数“润物无声”的故事待续

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陈老师带领我们在竞赛中拼搏出成绩与荣誉,在野外实习中锻炼知识与技能,在体育锻炼中锤炼出体魄与意志。时光匆匆,自己跟陈刚老师做学问探真理,学习为人处世之道,已有八载,正是这无数个“润物无声”的温情片段组成了我在地大美好的校园时光。

我十分庆幸自己的人生旅途得遇一座山峰,让我在“山”的陪伴下,学会了许多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,还明白了更多做人的道理,臻于成熟。山高人为峰,桃李满园红!虽是师,亦是友,许许多多的师弟师妹们与陈老师的故事,还待他们自己来慢慢书写呢……